刘少奇一生有9个子女,作为国家和党的重要领导人,尽管工作极其繁忙,他仍然十分重视对子女的教育。他不仅严格要求每一个孩子,也为他们的成长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,确保他们在艰苦的岁月里能够健康成长,最终成材。今天,我想给大家讲一讲刘少奇的二儿子——刘允若的故事。
刘允若于1930年出生在上海,小时候的他有一个可爱的昵称——“毛毛”。他的母亲是刘少奇的第一任妻子何宝珍。1932年,中央决定将刘少奇调往江西苏区工作,并安排何宝珍暂时留在上海,继续担任全国互济会的负责人。何宝珍深深依恋着刘少奇,面对分别时她情感上极为难以接受,便恳求刘少奇道:“你与中央说一说,带上我吧,我实在离不开你!”然而,刘少奇严肃地回应:“这是中央经过深思熟虑做出的决定,我们必须遵守纪律。革命需要做出牺牲,不能因个人的私情影响大局。”
刘少奇离开后,何宝珍留在上海继续从事地下工作。1933年3月,一群持枪的特务突然闯入她的家中。何宝珍迅速将年仅3岁的刘允若推到邻居张妈的怀里,轻声对她说:“张妈,麻烦你照看一下孩子,几天后会有人来带他走。”然后,何宝珍被捕了。
展开剩余82%1934年秋天,何宝珍在南京的雨花台英勇就义。为了保护刘允若的安全,党中央委托地下工作者姚庆玲寻找可靠的人来照料他。正巧此时,姚庆玲的继子朱文玉从苏北来上海探望她,姚庆玲决定将抚养刘允若的重任交给他。朱文玉是江都县杨庄镇的一个普通农民,虽然结婚多年未能有孩子,但他非常愿意接纳刘允若,并将他带回家中抚养,把刘允若的名字改为朱鸿兴。
当刘允若长到12、13岁时,他看到继父朱文玉每天辛苦地在外跑码头挣钱,心生敬意,主动提出要到上海去学习一些技能。朱文玉听后非常高兴,便安排刘允若到上海的堂妹家,并找了个皮鞋匠让他当学徒。虽然朱文玉的堂妹家庭贫困,但她对刘允若关爱有加,而懂事的刘允若也一边做学徒,一边卖报纸补贴家用,这段岁月让他吃了不少苦。
1946年,在周恩来亲自过问后,江苏的地下党终于找到了刘允若的下落,找到了朱文玉。当朱文玉得知自己抚养的孩子竟是中央领导的儿子时,他震惊万分。虽然心里非常不舍,但他最终还是同意将刘允若交给地下党,党组织随后也给予了他一定的生活费,帮助他安顿下来。
不久后,刘允若被组织送到了延安,从此他开始了与父亲刘少奇一起的新生活。刘允若虽然非常聪明,但由于童年时期的艰辛与流浪,培养出了他敏感、反叛和我行我素的个性。刘少奇在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后意识到,虽然刘允若吃过不少苦,但性格中也形成了一些不良习惯。刘少奇曾坦言:“他同我的感情不好,我的话他不大听,他的真实想法我也很难知道。”这说明父子之间存在着一些隔阂。
新中国成立后,刘允若随父亲来到北京,并进入了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就读。1954年,因成绩优异,刘允若被国家选送赴苏联留学,进入莫斯科航空学院无线电仪表专业深造。在即将离开的那一刻,刘少奇深知儿子聪明但个性太强,于是特意叮嘱他:“你要远离祖国和亲人,在新的环境中一定要严格要求自己,保持谦虚,不要骄傲,要学会尊重他人。”
然而,刘允若到苏联后,虽刻苦学习,但在与宿舍的苏联同学相处中却发生了矛盾。为此,团组织对他提出了批评,刘允若因此与小组长发生了争执。这件事让刘允若的学习热情受到了影响,他甚至向我国驻苏联大使馆提出了转系的要求。大使馆认为他的理由不充分,于是进行了劝导和教育,但刘允若不仅没有接受,还在1955年的春季连续给刘少奇写了三封信,恳求父亲支持自己转系。
刘少奇收到信后,立即回信批评刘允若:“你总觉得自己是对的,别人都是错的。你没有考虑到别人,为什么要求别人总是为你着想?这种态度其实就是个人主义。”尽管刘允若表示愿意接受批评,他依旧坚持要求转系或留级,并采取消极的态度,甚至企图通过生病来达到自己的目的。刘少奇得知后,非常焦虑,他再次给儿子写信强调:“年轻人不应抱有这种消极情绪,生病会好,不能让这种心态影响你的学习。你要保持乐观态度,这对你非常重要。”
刘少奇还特地给大使馆写信,请求他们不要对刘允若的转系请求让步。如果转系不可能或没有必要,他应考虑退学回国。经过父亲的耐心开导,刘允若终于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,停止了转系的请求,并重新专注于自己的学业。
一天,莫斯科的大雪纷飞,刘允若走到学校的操场上散步,看到一群同学在雪地里欢快地打雪仗。他被这欢乐的景象吸引,停下脚步观看。突然,一个雪球飞来,打在了他的脸上。刘允若气愤地喊道:“是谁干的?”这时,一位美丽的苏联姑娘走了过来,满面歉意地向他道歉。刘允若看着她白里透红的脸庞,穿着鲜红羊毛大衣的她在白雪中显得格外动人。她的名字叫丽达,很快,刘允若和丽达便陷入了热恋。
1960年,刘允若写信给刘少奇,恳求父亲允许他娶丽达为妻。然而,由于中苏关系的紧张,刘少奇感到非常震惊,并立即回信劝告刘允若慎重考虑。然而,刘允若已经深陷其中,根本不听父亲的劝诫,开始筹备婚礼。刘少奇无奈,只能通过大使馆把刘允若“骗”回国。回国后,刘允若才意识到自己留学的机会已经结束,心情非常沮丧。他为了重返苏联,四处活动,甚至找到了苏联驻中国大使馆,但父亲依然坚决不同意。
1960年11月,刘少奇率领中国党政代表团访问苏联,刘允若得知此事后急切地请求:“爸爸,请允许我和你一起去苏联,只是去看一看,哪怕两个月也好。”然而,刘少奇坚定拒绝:“你不能去苏联,即使是两个月也不行!”刘允若依然坚持:“那么,让她来中国吧,她与政治毫无关系。”刘少奇终于忍无可忍,拍了桌子怒道:“这事不能不当作政治问题来处理!即使她来了,我也不会见她!”
最终,刘允若未能赴苏,1961年2月,丽达给刘允若寄来了巧克力糖,并附上了一封信,表示愿意为他放弃舒适的生活环境,来到中国。刘允若看到信后痛苦万分,甚至对父亲大声喊道:“即使死,你也不能让我与她的关系割裂!”刘允若回国后,进入国防五院从事科研工作,为中国的航天事业贡献了大量力量。尽管领导曾为他介绍几位年轻女子,包括电影《五朵金花》主演杨丽坤,但他始终未能动心。
1977年,终身未婚的刘允若不幸病逝,年仅47岁。而那位苏联姑娘丽达,直到20年后才结婚。
——帝哥,90后上班族,专职写作已有两年,
发布于:天津市粤友配资-股票配资十大排名-股票配资平台大全-配资炒股平台皆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