#优质好文激励计划#一个从山东农村走出来的女孩,为何能享受与副国级领导同等的国家二级警卫待遇?她的食物为什么必须经过严格检验才能食用?
国家级保护:特级航天员的”国宝”待遇
王亚平现在的生活,估计很多人想都想不到。她住的地方24小时有人站岗,出门有专车接送,就连吃个饭都得先检验。
这待遇听着夸张,但真不是搞特殊。国家培养一个航天员得花多少钱?保守估计都在百亿以上。更要命的是,咱们国家的航天员总共还不到30个人。这么稀缺的人才,能不保护好吗?
王亚平平时就住在航天城里的公寓,那地方跟军事基地似的,到处都是摄像头,警卫一刻不停地巡逻。就算回个家探亲,也不能随便住自己家里,得选那种方便安排警卫的地方。
最有意思的是她吃的东西。别说随便买个外卖了,就连蔬菜都得从指定的基地采购,肉类也要从专门的加工厂拿货。采购回来还不算完,得先送去检验,确认安全了才能端上桌。
这种保护级别在国内确实不多见。能享受二级警卫待遇的,一般都是那些国家核心领导。王亚平一个航天员能有这待遇,足见她在国家战略中的分量。
其实想想也对,航天员掌握的不光是飞行技术,还有大量的机密资料和宝贵经验。保护好每一个航天员,就是保护国家的航天事业。
农村女孩的飞天梦:从黄土地到浩瀚星空
1980年,王亚平出生在山东烟台福山区的一个小村庄。那里家家户户都种樱桃,靠这个维持生计。
她家的条件算不上好,门上贴着”勤俭能致富,善厚幸福多”的对联,房前屋后种着樱桃树。小时候她只有一个玩具,还是奶奶用红毛线给缝的布娃娃。
但就是在这样的环境里,王亚平表现出了不一般的品质。刚上小学,放学就背着书包跑到地里帮父母干活。种花生的时候,大人在前面挖坑,她跟在后面撒种子。
这孩子从小就争强好胜。有一回考试拿了第二名,竟然在家门口徘徊了一个多小时不敢进门。见到父母就哭,说自己没考好。这股子不服输的劲头,后来成了她最大的财富。
真正改变她命运的,是1996年的一个偶然机会。那天她推着自行车准备去镇上卖樱桃,路上遇到几个同学,听说济南空军来招飞行员。
同学们一看她是班里唯一不戴眼镜的女生,都劝她去试试。她也是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报了名,没想到一路过关斩将,竟然真被录取了。
进了长春飞行学院,等着她的是全新的挑战。第一天就得剪掉心爱的长发,留成男孩头。接下来是各种训练:拉练、跳伞、飞行,每一项对女孩来说都是严峻考验。
第一次跳伞的经历她至今记得清楚。那也是她第一次坐飞机,第一次坐飞机就得往下跳。第二次跳的时候,新鲜劲过了,剩下的都是恐惧。但没人退缩,都咬牙挺过来了。
四年下来,她以总成绩第二的优异表现分配到了航空兵部队。那时候谁也想不到,这个农村女孩后来会飞到太空里去。
九年磨砺铸就钢铁意志:从飞行员到航天员的艰难蜕变
1999年4月,王亚平第一次真正驾机升空。俯瞰祖国大好河山的那一刻,她心中涌起强烈的自豪感。
2003年10月15日,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成功升空。看着电视直播,王亚平脑子里冒出一个念头:中国有了第一个男航天员,什么时候会有女航天员?
这个简单的想法,后来成了她最大的追求。接下来9年,她累计飞行800多小时,掌握了4种机型。2008年汶川地震,她驾机运送救灾物资,从上午11点干到晚上11点多,连口饭都顾不上吃。
2009年,国家开始选拔第二批航天员,包括首批女航天员。王亚平立马报了名,成功入选预备航天员。但她很快发现,这只是更大挑战的开始。
她问过杨利伟:“当航天员最难的是什么?”杨利伟只说了两个字:“学习”。这两个字的分量,她很快就体会到了。
一年时间要学30多门课程:空气动力学、天文学、高等数学、航天医学等等。白天排满课程,晚上还得复习预习写作业。她的台灯从来没在深夜12点前熄灭过。
更要命的是体能训练。离心机训练最让人害怕,要承受8个G的重力加速度。整个人在高速旋转中呼吸困难,脸都变形了,眼泪都被甩出来。
水下训练也是地狱级别的。穿着120公斤的装备,在水下待4到6小时,相当于跑一个全程马拉松。因为体型比男航天员小,她往往需要用两倍的力气才能完成同样的动作。
离心机旁边有个暂停按钮,实在受不了可以按。但航天员大队成立20多年来,没人按过这个按钮。因为大家都知道,真到了太空里,可没有暂停按钮给你按。
为了缩小和男同事的差距,她只能拼命练。每次训练都要加练臂力:抓铅球、做俯卧撑、举杠铃。练完虽然累得要死,但她特别开心,因为技术又进步了。
2013年,经过3年多的魔鬼训练,她终于入选神舟十号乘组。那一刻,距离她萌发航天梦想整整过去了10年。
太空传奇与未来使命:首位女性”太空教师”的历史意义
2013年6月20日上午10点04分,一堂特殊的物理课在距离地面300多公里的太空开讲。王亚平成了中国第一位”太空教师”,给全国6000多万中小学生上课。
那些在地面上稀松平常的物理现象,在太空里完全变了样。水在失重环境下能形成完美的球形,轻轻一碰还会变形然后恢复原状。乒乓球放进水里不会浮起来,而是停在水中间。
这堂40分钟的课,背后是200多小时的准备。每个实验步骤、每句解说词、每个镜头切换,都得反复练习。在失重环境下,连站稳都困难,更别说做实验和授课了。
这次太空授课的影响超出了所有人的想象。当年听课的一个叫王楠的女孩,后来考上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,毕业后真的成了航天工作者,甚至成了王亚平的同事。
8年后,2021年王亚平再次飞向太空,执行神舟十三号任务。这次任务难度更大,要在太空待6个月。她创下了多项纪录:中国首位进驻空间站的女航天员、首位出舱的女航天员、在轨时间最长的中国女航天员。
2021年11月7日,她迈出了中国女性太空行走的第一步。出舱后,翟志刚说:“我已出舱,感觉良好!”王亚平接着说:“我一会儿出舱,感觉良好!”叶光富也来了一句:“我下次出舱,感觉良好!”这个”感觉良好三人组”的对话传到地面,逗得工作人员哈哈大笑。
为了这次出舱,专门给她定制了新的舱外航天服,按照她的身材尺寸设计,膝关节和踝关节的对位更准确,适合体型瘦小的女性。
在太空期间,她又进行了两次太空授课。2021年12月9日的”天宫课堂”第一课,演示了微重力环境下的各种神奇现象。把乒乓球放进水里,球不会浮起来,而是停在水中。她耐心解释:“浮力是随着重力产生的,在失重环境下,浮力几乎消失。”
王亚平的女儿在她出发前说:“妈妈,你要给我摘星星回来!”2022年4月16日,她从太空返回与女儿重聚时,真的从怀里拿出一颗星星递给女儿,履行了承诺。
回到地球后,她发的第一条朋友圈是:“感谢你们的日夜陪伴,回到地球回到家的感觉真好!”
现在的王亚平不光是特级航天员,还在北京大学攻读心理学博士。取得这么大成就还在继续学习,这股子劲头真让人佩服。
从推着自行车卖樱桃的农村女孩,到享受国家二级警卫待遇的特级航天员,王亚平用20多年诠释了什么叫”国宝级”人才。她享受的保护措施,既是对个人价值的认可,更是对国家航天事业的投资。
你觉得这样的保护措施有必要吗?国家在培养顶尖人才方面,还应该提供哪些支持?
粤友配资-股票配资十大排名-股票配资平台大全-配资炒股平台皆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